玉文化在当代的弘扬与创新
——从近年国家级玉雕作品获奖谈起
主讲:国家玉器评委、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李维翰(唐风)
内容提要:极具观赏价值的桂林鸡血玉,近年来在国家级的玉石器作品评选中,每每呈现一场场的视觉盛宴,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中国最美的玉。中国的玉、玉器及其玉文化,历经8000至万年的传承发展,成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艺术瑰宝,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风”。当代玉雕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辉煌,国家级、全国性的玉石雕作品的专业评奖,玉器繁花似锦的艺术性,巧夺天工的工艺性,极具美感的观赏性以及凸显人性、贴近人心贴近生活的亲和力,汇聚成了当今玉雕文化鲜明的时代艺术特色。当今发现的鸡血玉是上苍的厚爱,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历史性馈赠。担当起鸡血玉文化传播的重任,打造有时代感的高端艺术精品,既是使命,也是责任,具有非凡的意义与价值。
——————————————————————————————————
很荣幸应邀出席今天广西学界的这个讲座,并且以国家玉器评委和玉文化学者的身份,跟大家分享关于玉文化的话题以及有关当代玉雕弘扬与创新玉文化的思考。
来到桂林,心所向往的不单是誉满天下的漓江山水,更有那名贵典雅的桂林龙胜鸡血玉。神奇的桂林鸡血玉引起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和好评,事出有因。鸡血玉“黑底红”和“白底红”的两大特点,既是汉文化的主色调,也与道家的“阴阳”调和理论十分嵌合。色彩、纹图极具观赏价值的桂林鸡血玉,近年来在国家级的玉石器作品评选中,每每呈现一场场的视觉盛宴,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中国最美的玉!
那么,玉是什么?玉是文化。
在华人的心目中,玉有灵性,蕴涵着生命与感情;在汉字的表达里,玉是美称,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
中华民族是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玉有着近万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玉的理念,贯穿了整个五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玉石被赋予以丰蕴的文化内涵,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玉”是东方道德、精神的体现。
历史上,玉被视为护佑、尊严、权力、地位、财富和占有的象征。女娲补天、完璧归赵、君德如玉、弄玉吹箫……多少个故事口碑相传,都和玉息息相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演进,玉逐渐走向了大众,美化着人们的心理,显现出普世的价值。
今天的人们,在物质生活达到相当程度满足的同时,追求精神层面艺术美的享受,追求文化生活的时尚,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玉不单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也不单是尊者富家的专利。玉可以是装饰品为人们所佩戴、观赏、珍藏,可以广泛地被大众追求和拥有。它体现出的不仅只是生活中形式的美,而是艺术、哲学、道德、理念内涵的品格修养,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形成了当今时代与古老文明伴生共进的东方玉文化现象。
接下来再问:什么是玉?美石为玉。
玉聚山川之精,集日月之华,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结晶。纵观玉文化的历史长河,玉的种类灿若星辰,千奇百态不胜枚举;东汉许慎曰“玉,石之美者”,也道出了玉的物质广泛性。
在国人的眼中,每一种能够叩响心灵之歌的美丽石头,都可以称之为玉。和田玉、昆仑玉、独山玉、岫岩玉、黄龙玉、鸡血玉、翡翠、玛瑙……都是玉,玉的物质形态美不胜收。
玉本是顽石。人们将它从深山采回来,耗尽心血精细雕琢,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着美好的希冀祈盼,是为玉器。玉可拟人,玉能喻事,玉寄托理想,玉保健养生。当代的一位诗人,在腾冲见翠玉有感而发,写下了“是青春透明的色泽,与体香同摇曳,与微笑同发光”的佳句,道出了世间“玉同人和”的无比美妙。
君子比德于玉。简单回顾一下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就能看到:中国人与玉,有着天然的情缘。
玉伴随着发仞于亚洲东部大陆的两河——长江、黄河的人类文明与文化的曙光,在辽河流域,在环太湖流域、、、、、、从远古缘起,一脉相传,一直走到今天从未间断。
玉文化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同根同源,绵延近万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也是一部玉的历史文化。
一、文明的典章:玉、玉器、玉文化
自文明之始以迄今日,中国玉器历经8000至万年的传承发展。传承文明的中国人,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根深蒂固,玉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中国玉雕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在世界的传统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地球上到处都是石头,人类不同的文明都曾经历过石器时代,世界各地都曾经有过发达的石头文化。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华夏的土地上,渐次出现了以玉为代表的石制礼器。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的石文化与其他文明的石文化产生了差异,并最终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玉器文化。
与石器的工具性质和生产力象征所不同,玉的出现,是人类的生存理念和心理需求的写照。玉器是属于原始审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范畴的内容。
一直以来,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美丽的字眼,仅《说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就达100余个,而由它组成的词汇则更是不计其数,并多含有高贵、美好、坚贞等文化意义。时至今日,我们也常用冰清玉洁、金玉满堂、玉颜、玉体等来称谓那些美好的事物,就连起名字也常用玉字或玉部首的字,可见炎黄子孙对玉的喜爱和崇拜。
所以,了解中华民族内涵丰厚的玉文化现象,有必要先了解关于玉、玉器及玉文化。
1、 玉的概念: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
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被认为是玉。
中国古代的玉器材料,就涵盖了许多的不同质地的自然玉种。
玉石同源。但是把玉与石头有所区别,这是东方人的智慧,是一种心理的诉求,文化的理念。
2、玉器的概念:脱离了完全的自然形态,含有人类的主观意志,经过加工琢磨成为特定形状的玉。
玉和玉器的区分就在于此。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是这个意思。
3、玉文化的含义:是包括玉和玉器的总和以及由此生发的文化现象。玉的文化现象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一脉相承,是中国特有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
玉文化不同于青铜文化和瓷文化,后两者的材质是人制作的。而玉是天然的,玉器“天人合一”的产物,是天然物质与人文精神的相融合。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体被人喜爱、尊崇,大概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这种物体的材料和外在的形式使人产生审美上的愉悦,再者是这种物体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认同和喜爱。中国玉器是二者最完美的结合,它不但有着优美的质地和造型,而且也深具人文的观念、情感和民族的精神。
英国李约瑟博士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许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
近代著名学者章鸿钊先生也曾感叹道:“玉与吾民族愈相与团结而有不可分离之观,凡研究中国民族史者必详玉之始末”。
可以说,中国玉器不但包含着民族的好尚、积累着民族的智慧,寄托着民族的感情,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哲理思想,而且在中国政治、宗教、文化、思想等方面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其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同时,尚玉、贵玉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风,中国玉器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睐和珍爱。
二、古代中国璀璨的玉器文化
当我们把眼光投向浩瀚的历史,看到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玉器文化灿若星汉,前人们给我们留下的绮丽瑰宝,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
曾经有人提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的过程,有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也应当存在一个玉器时代。当然,探讨文明历史的阶段性标志是必要的,然而,这个标志更多地是反映生产力标准的。所呈现的是不同的阶段性。而玉器的出现玉文化的发展,所体现的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而是贯穿于中华民族意识形态文明的整个过程之中。今古之玉一脉相承。
古代玉器,从新石器时期至公元1911年。一路走来8000到万年,与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息息相关。大体地说:古代玉器经历了——神(巫)玉,礼(王)玉,皇(权)玉,民(玩)玉不同的历史阶段。
玉器的萌芽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古玉的源头是多元的,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的北方,分布于辽河流域和内蒙古东部平原;以良渚文化玉器为其高峰的南方,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中部地区;以齐家文化玉器为标志,分布于西北地区;三大玉板块互有交汇融合。先民以玉为‘神物’,视玉为山川之精灵,崇玉、祭玉的观念与活动业已形成,且多带有神秘色彩。
夏、商至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夏是第一个国家形态的政权,所出土的最精的一件为柄形器,有着浓郁的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影响;商代安阳妇好墓“王室玉”发现较多,其平面器采用对称规律,细部多用双勾云雷纹以突出其装饰性趣味。朴茂凝重;西周玉器崇尚“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道德理念,玉佩非常发达。装饰图案给人以清新、简洁的艺术享受。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玉器以小件为主,装饰细密化,多作隐起处理。跟严肃的妇好像相比,贴近了现实生活反映着人的理性。(玉组佩、装饰件)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玉器在艺术上发生了重要变化,晚期在玉器装饰上出现了现实主义的萌芽。由此可将中国古玉划分为工艺美术和造型艺术两大阶段,其起点是春秋战国,其分水岭是秦汉,也称为“战汉”。(汉八刀、游丝毛雕、舞人)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构筑了中国玉雕史上一座光辉灿烂的丰碑,是玉器全面发展的时代。也为唐宋玉雕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佛教传入,异域文化融合。(北周首现玉蹀躞带)
隋唐(公元581年-907年)是中国中世纪统一的大帝国,玉器在艺术上、形式上都有所发明,非同凡响,经常向唐帝国进贡玉团和玉器。(玛瑙兽首杯、隋炀帝13环13蹀躞带板、飞天)
宋代(公元960-1279年)玉器由于疆域,少有上好和田玉;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割据东北的地方王国(公元916-1125年),创造了具有契丹风格的玉器艺术;金代统治者为女真完颜部,于1115年反辽,建立了金国,也创造了具有女真民族意识和描绘边疆生活的玉雕作品。(春水秋山、玉帽饰、玉臂鞲、陈国公主玉组佩饰)
元、明、清三代(1271-1911年)都是定都北京的统一王朝。元朝玉器艺术仍在形神兼备的创作道路上前进,仅在作工上较为粗放;明代中期玉器渐脱离元朝作工而又现拟古主义倾向;清代玉器沿袭明代中晚期的拟古主义,规整精致,尤其是“乾隆工”技艺上达到新的历史高峰。(故宫存大量清宫廷玉器、山子雕、乾隆题诗),至1911 年清帝逊位,封建王朝也随之而告终。
古代玉器往往形成一个时代的印记,历史上的“汉代玉器”,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由于汉代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型于汉代。两汉时期400年的历史,奠定了汉文化的民族基础,使汉文化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符号。
汉代的文化,不仅确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其所具有的标志性、传承性一直沿用,以至于其后的“宋承汉制”,清代乾隆年间玉器的“承袭汉风”,都彰显出汉文化以及汉代玉器对后世所产生的非常大的影响。
三、当代精美的玉雕艺术创作
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古代玉器与当代玉雕还是有所不同。古代玉器是文化,是遗产;当代玉雕是艺术,是新作。古代玉器令人景仰敬重,当代玉雕使人感到可亲可爱。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传承更重要的是发展。
在2013年第五届上海 “玉龙奖”(世玉和田玉)玉文化论坛上,我的演讲题目是:当代玉雕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辉煌。我的理由是,玉器从来没有象当代一样,繁花似锦的艺术性,巧夺天工的工艺性,极具美感的观赏性,以及凸显人性、贴近人心贴近生活的亲和力。
我们研究,当代玉雕应该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一是上世纪的1950——90年代,二是1990年代到本世纪的现在。背景不同,使命不同;面临的市场不同,呈现的风采也不同。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当代的玉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对技艺的追求和文化的体现都达到了历史的一个新高度。当代的玉雕,在传承古代玉器文化的同时,加入新的文化因素,以新的表现方法,创意而有活力的诠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当代玉雕的国家级专业评选的获奖作品,融入了诸多的现代的、时尚的元素。在构图、线条、造型、色彩等方面,把形式美与内蕴美的关系,以新的特殊方式组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既具有传统美学的风格同时又有个性的差别。
上海的“海派玉雕”、江苏“苏邦雕”,玉雕大师们创造了“艺术工作室”这样一种创作的模式。这也是把玉雕作品从以前的传统的“工艺品”,向着当代的名符其实的“艺术品”转变的一个关键性的飞跃。
以下几个是当代玉石雕国家级的专业评奖:
1、创立于1981年的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
中国玉(石)器“百花奖”源于1981年创立的工艺美术“百花奖”。是由国家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家玉(石)器类专业评比的最高奖项,也是政府奖项。
1981年。国家为奖励对中国工艺美术有贡献的人才,授权由当时的轻工业部、国家经委主办工艺美术品国家级别的评选活动,涉及到玉雕、牙雕、石雕、木雕、陶瓷、漆器、刺绣、编织、首饰、金属工艺、民族民间工艺、传统工艺家具等众多门类的工艺美术品,评选正式定名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2005年“百花奖”复出,玉(石)器由众多门类的工艺美术品中分离单独设评。
2、创立于1997年的玉雕上海“玉龙奖”
由上海宝玉石协会、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于1997年创办的玉石雕“玉龙奖”在举办两届后,相隔11年之久于2011年重新启动第三届,至今年是第六届。
玉龙奖是第一个立足上海的海派玉雕奖项,填补了海派玉雕发源地评选的空白;也是第一个将海派观念与美学标准传播至全国玉雕行业的奖项,同样是第一个将艺术价值提升至工艺之上的玉雕奖项。
3、创立于2002年的玉雕中宝协“天工奖”
创立于2002年的玉雕行业“天工奖”,每年评选一次。由珠宝协逐步,是业内权威的一项玉石雕刻界的专业评比活动。时至今日,已成为行业中持续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专项大奖,成为了中国玉雕行业的风向标。
4、创立于2007年的玉雕上海“神工奖”
由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主办,有上海、北京、台湾、扬州、苏州、徐州、广东、河北、河南、黑龙江等地区玉雕大师、名家参加的玉雕“神工奖”,于2007年在上海的繁华中心中福古玩城开始了首届评选,至2014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七届。“神工奖”强调“当代玉雕的创新”主题,推动“创新出精品,大师出珍品,新人出新品”。
5、创立于2011年的玉雕江苏“陆子冈杯”
评选的地点在江苏省的苏州,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苏河南两省宝玉石协会主办的。今年11月举办的是第四届。
“陆子冈杯”的评奖活动,由于地处全国玉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地区——苏沪地区,故集中了全国玉雕四大流派的名家之精品,令世人瞩目。同时,“陆子冈杯”以新的玉种出新出奇,如南红、阿拉善玛瑙、鸡血玉等新材质作品,以其自身的特点,引导和影响着当代玉雕艺术的发展。
以上的是具有国家级、全国性的玉石雕作品的专业评奖活动。还有一些省一级、地区级的评奖,其特点是突出地方玉种和具有地方特色。
当代的玉雕,不仅仅只是工艺的精湛,雕工的精细,人们更关注的是他们丰富的创作题材,清新的创意形象,鲜明的个性风格以及对新颖玉材的使用。诸多方面的精彩,传给我们以丰富的时代信息、文化理念和雕刻技艺,汇聚成了当今玉雕文化鲜明的时代艺术特色。
四、新的玉材为玉雕艺术创作注入活力
2013年中国玉(石)器“百花奖”评选活动中的亮点之一,是百花奖玉文化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材质、工艺、市场”,论坛上5位业界的专家学者、地方领导、企业家向参会的嘉宾介绍了新的玉材、玉的产业等相关内容。其中也包括了我们桂林龙胜的鸡血玉。
玉石雕刻界新材料的发掘,让我们在了解丰富多彩的玉材世界的同时,更是看到了一种希望,看到了一个富有勃勃生机的玉文化产业。丰富的玉材物质基础,将进一步促进玉雕刻行业和整体玉产业的发展。
还是与百花奖有关,2013年8月,我受中国玉(石)器“百花奖”组委会的委托,前来遴选鸡血玉雕刻参评“百花奖”的作品。在观石堂,与唐正安老书记就鸡血玉的品质、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作了交流;在广西师大出版社,与集团党委书记兼状元红艺术馆董事长姜革文博士就如何开发深化鸡血玉的艺术雕刻艺术,推进鸡血玉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当然,我也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桂林鸡血玉的出现,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历史性的馈赠:鸡血玉与600年前叶腊石类鸡血石的发现一样,具有非凡的意义与价值。
一是鸡血玉的发现与历史上鸡血石的发现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600年前叶腊石的发现成就了“金石艺术”,鸡血石的名气很大,有发现较早,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浸透的缘由。鸡血玉是当今的发现,上苍的厚爱,其品质不亚于鸡血石,其玉用价值、文化艺术的潜力无限。同为“中国红”,一石一玉相隔600年的时空落差,让人产生无限的暇想,这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是鸡血玉的发现结束了广西没有玉的历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完全有可能由此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突出的文化艺术和雕刻行业的产业链,经济与文化发展潜力巨大。
三是鸡血玉自身的特质明显。体现在艺术雕刻艺术、印章艺术、图案观赏艺术、自然形态艺术等多个方面,这是别的玉种所不具有的,也是极其难得的。
四是鸡血玉的发现形成了桂林又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桂林山水是美的代名词,现在又有了美丽的玉,“山水文化”与“玉石文化”相辉映,丰富和增添了桂林美的内涵,让桂林这张城市名片更加靓丽。
我了解到,早在2012年10月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广西状元红艺术馆和姜革文博士,就把桂林鸡血玉作为纪念品赠送给东盟国家政要,这一举措有力地提升了桂林鸡血玉在宝玉石界的知名度。
和田玉金贵、鸡血石高端,是因为有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内涵,有多少年多少代的收藏鉴赏、传播推广的作用在内。我想,我们桂林市可选择在适当的时机,举办“中国桂林鸡血玉文化节”。建议鸡血玉的行家、藏家、商家们要关注鸡血玉的艺术价值体现,担当起鸡血玉的文化传播重任,打造一些有品位的高端精品,提升品类与行业的档次,做出文化和艺术风格,引领行业和产业发展。
结束语
当代玉雕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辉煌,这其中也包括了我们的鸡血玉雕刻艺术品和鸡血玉文化。
“玉文化”是中国的符号,是东方文明的典章。难能可贵的是,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汉隋唐、宋元明清一直走到了今天,近万年的历史一直没有间断。
近现代的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1840年是一个拐点,一个沉重的历史转折,中国由此进入了百年的磨难;而1949年又是一个拐点和转折,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并且由此迈入复兴之路。在中华民族崛起实现“中国梦”的当代,我们也有幸地站在了文化重建的历史转折点上。
毋容置疑,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乘着改革改变、开放开明的东风,我们囯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更加显现。当今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的和平崛起,必然地要融入世界的发展潮流。经济大国成为文化强国的标志就是:我们要由文化输入变为文化输出,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国粹——玉雕艺术也定然会向京剧、武术那样,走向世界,让全人类来欣赏!
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遥远。
据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成功在着陆区预定区域降落后,于2日上午举行了交接仪式和开仓仪式,全部搭载物品顺利取出。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探月工程拿到的第一张“返程票”,标志着中国探月告别“单程票”时代,为未来嫦娥五号执行更为复杂的返回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哪些物品有幸登上此次“奔月之旅”,成为首批实现地月往返的贵宾?
其中有“中国梦音乐芯片”。存储了歌唱家彭丽媛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钢琴家郎朗的《春节序曲》等十位国内顶尖艺术家的作品;还有,海派玉雕大师翟倚卫的玉雕作品。
我们希望,当代的玉雕艺术家,在艺术形式上对时代作出诠释,在精神追求上完成历史超越,创作出时代符号的作品,以无愧于传统,无愧于我们当今的中国!
作者:李维翰 (笔名唐风 ) 教授、研究员
著名玉器专家和玉文化学者,国家玉器评委;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玉(石)器《百花奖》组委会副主任,监评委;
2011年出版发行玉文化专著《唐风说玉》并入十几所高校文库;
国家《鉴宝》、《中国玉雕艺术》、《中国和田玉》等杂志专家委员。